月亮文化
中国历来就有中秋祭月赏月的习俗。在古代中国神话中,关于月亮的故事数不胜数。如嫦娥奔月、 吴刚 砍桂、 月兔 捣药等。而在 古希腊神话 中, 月亮女神 的名字叫 阿尔忒弥斯 ,她是 太阳神阿波罗 的孪生妹妹,同时她也是 狩猎女神 。月球的天文符号好像弯弯的月牙儿,象征着 阿尔忒弥斯 的神弓。关于月亮的美称与雅号很多,而关于月亮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关于月亮,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等故事。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
编辑
●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
●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 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登楼望月(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 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宋明词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 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 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赏月佳对
编辑
●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月亮的美称与雅号
编辑
月球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
素娥(素娥即月亮之别称——《幼学琼林》);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李贺);
玉蟾(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李白);
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此外,月球还有许多别致的雅号,如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月球外星文明的传说
编辑
●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
●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
●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飞行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前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中秋祭月赏月的习俗
编辑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祭月赏月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中国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至今,每逢中秋佳节,中国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宜春月亮文化节
月亮文化节是由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道路畅通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宜春市主办的节日。
明月山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由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道路畅通一等管理水平城市宜春市主办,自200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每届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力争把活动办成:城市的名片,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市民的节日。
活动项目
月亮文化节活动项目一般包括:放荷花灯、中秋拜月、火龙追月、产业招商推介活动、放荷花灯、精品楼盘展示会等。
宜春月与“中华情”栏目组近年成功打造的“江城月”、“山庄月”等类似,昨晚的“宜春月”以大气中饱含深情、 古典 中涌动时尚的品位,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卓然风韵,赢得了全球观众的青睐。但“宜春月”又与它们不同,以两千余载的历史人文为传承,以博大精深的月亮文化为根基,以喜庆祥和的月亮文化节为平台,以独一无二的“ 月亮之都 ”为号召,“宜春月”让世界感受到了她举世无双的魅力。
历史沿革
历史可以为证,“宜春月”意蕴悠远。袁山耸翠,那些曾为高士袁京眷恋的秀丽山水,成全了月圆之夜海内外华人的美丽约定,见证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深情吟咏。昌黎高远,其倡明道学、奖掖后进的古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再次鸣响,以跨越千年的厚重,促人体味“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温婉情怀。而宜春汉初建县的荣光、文章节义的风流,因本次秋晚的精彩呈现,更让世界知道,宜春是怎样的一个“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
山水可以为证,“宜春月”情意绵长。“山在月中明,月在山中行。”一座明月山,就是一部积淀着月亮文化的典籍。经过三年的精心雕琢,明月山的山水正焕发出迷人的光辉。云姑皇后的典故,嫦娥奔月的传说,历代文人的赞美,令这里的山水格外神奇。山上恬静的月亮湖,山下优美的月亮湾,沿途浪漫的月亮景,织就了明月山迷人的月亮情。明月广场相遇、晃月桥上相牵、拜月坛上相誓……美妙的爱情十步曲,更赢得了所有游客的喜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已使宜春享有“嫦娥故里”的美誉。
社会评价
世人可以为证,“宜春月”魅力强劲。三届月亮文化节走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明月处处有,宜春月最明”。因倾心“情月相融”,“爱我,就带我去明月山”已悄然流传;因构建“泉月相映”,“宜春归来不泡泉”已绝非虚言;因致力“禅月相通”,“挂在青天是我心”的境界已令人神往;因倡导“农月相趣”,“全国农耕健身基地”的影响已日益广泛。市民的欢欣,来宾的赞叹,客商的汇聚;主题的深化,层次的跨越,影响的提升,不仅消除了有的人最初对月亮文化节的质疑,更促其向江西的、中国的和世界的节庆活动阔步迈进。
苍穹可以为证,“宜春月”境界博大。在高速的时代节奏中,宜春人对月亮情有独钟,是因为宜春人知道,静观明月能消除疲乏、驱走浮躁,更能召唤心灵,为自己的未来加油鼓劲。故而,宜春中秋拜月庄严神圣的仪式,能唤起无数人的虔诚;月夜下缓缓飘飞的孔明灯,能引领无数人仰望星空;一曲曲关于明月的旋律,能拨动无数人的心弦。故而,于丹这样表达她的祝福:愿“明月之乡”拥有万古明月,让明月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照耀大家的幸福。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的“月亮之都”,已让世人怦然心动。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在全球华人的祝福中,“宜春月”飞渡千山万水,正向世界发出邀请:中秋佳节,请到宜春来赏月。今后的宜春,必将因“宜春月”放大自己的坐标,与世界更加亲密地拥抱!
更多月亮文化请上月亮之都网:http://www.ylzd.net/ylwh/ylwh.html
宜春禅宗文化
佛教传人中国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最终出现了中国化佛教——禅宗。回顾禅宗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会惊奇地发现,不少决定禅宗发展走向的亮点,相对集中地闪烁在今日江西省宜春市的行政版图上。 宜春市这一方不大的土地,承载了禅宗发展史上众多的风云际会。奠定南岳怀让一系地位、创建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瘗塔位于靖安县宝峰寺,始创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长期在靖安、奉新弘法,灵骨安葬在奉新县百丈寺西大雄峰下。当禅宗发展到“一花开五叶”的极盛之际,宜春更成为禅宗辉煌的风水宝地。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禅门五宗中,临济、曹洞、沩仰三宗直接发源于宜春:希运禅师得百丈怀海心印后,来到宜丰县黄檗山传法,其弟子义玄秉承师教,远赴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师徒共创“临济宗”,以“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为悟法之维,开创了一种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的“棒”、“喝”与“棒喝交驰”的接引学人方法;良价禅师在宜丰县洞山开宗立派,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共创曹洞宗,以“五位君臣”、“宝镜三昧”为立宗之本,用“‘向、奉、功、共功、功功”五位功动和“见渗漏、情渗漏、语渗漏”三种渗漏的稳顺绵密法判断修证的深浅与真伪;慧寂禅师在袁州仰山继承沩山灵佑衣钵,师徒共创沩仰宗,以“三生说”和“九十七圆相”为传法接引特色,别开禅宗一派。云门、法眼二宗虽不直接源发于宜春,但云门祖师文偃曾九上宜丰洞山问法,法眼祖师文益也参学于洞山良价门徒,后两家弟子又返回宜春,驻锡奉新、高安、樟树、宜丰各处丛林,与宜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入宋后,临济宗下又派生出杨岐、黄龙两宗,这两宗的开创者均为宜春的禅林衲子。杨岐宗方会为宜春袁州人,出家于上高县九峰山,黄龙宗慧南在靖安县宝峰寺修行,继续浓厚宜春的禅风。黄檗、洞山、仰山、九峰、百丈、宝峰等20多座禅宗着名道场集中于赣西的崇山峻岭之间,构成了宜春绵延五百里的禅宋祖庭长廊,使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精彩纷呈。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小小的地域吸引禅宗众多宗派由此慧根广播、禅风飘香呢? 第一,宜春地处唐宋帝国时期的重要交通要道。禅宗在江西的传播路径,是沿着广东——越过大庾岭——赣州——吉安——南昌线路而行。惠能弟子沿着这条线路,向北齐发。沿江西官道的是青原行思、神会、马祖道一等,沿湖南方向的有南岳怀让以及从江西而来的石头希迁等。马祖道一师出南岳,在江西弘法;石头希迁师出青原,在南岳发展,形成“马祖主江西,石头主湖南”的格局。因这两大名师的出现,江西与湖南成为禅宗的两大弘法基地。而宜春地处江西与湖南的交通线上,湘赣禅宗弟子互相拜访、“行脚参禅”就通过宜春而行。那时,修习禅法已经不再仅限于个人的静坐默究,而慢慢演变为师徒、师友之间的相互讨论、启迪和勘验。“行脚参禅”之风兴起,禅林衲子在江西、湖南之间穿州过县,遍访名师,而地处“湘赣孔道”的宜春自是必经之路。这样,过了半个世纪,沩仰、临济、曹洞三宗相继在宜春开花结果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宜春地处偏僻,多山,且山形秀美。山是人与外界隔绝的屏障,居于山中,可远离尘世的喧嚣,有利人们清心寡欲向道。从禅宗的修行方法来说,多数主张遁世潜修,提倡独处幽栖,潜形山谷,终朝寂寂,静坐修禅。弘忍说:“大厦之材,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山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愣伽师资记》卷一)。宜春不仅山多,适宜潜修,而且山形秀美,与佛教中某些意象类似,如当时马祖之所以选中靖安宝峰为他灵骨归葬之地,就在于他游历到宝峰时,发现其峰尖圆峻峭,四面青草,中圈独黄,远望如佛顶珠;慧寂选中仰山为隐逸修真之地,也由于感觉仰山数十峰连绵叠嶂,山峰状似莲花花瓣之故。这样,“百花落尽春无尽,山自高来水自深”的秀美宜春自然成为禅林衲子的钟情之地。 第三,宜春农作条件优越,有利于立足经济独立进而寻求更大传教自由的禅宗生存与发展。自中唐两次“毁法”后,佛教寺院的经济收入与旧日有着天壤之别,寺院不得不自力更生,另辟生路。禅宗中国化的一大特色是摆脱印度佛教徒不事生产、专靠施舍渡日的传教习惯,而是自谋生路、自己进行生活用品的生产,由此而将农作引入禅门,把禅行和农作融为一体,并实行“上下均力”的普请法。农禅制经过马祖大力倡导,怀海制定《禅门规式》以制度的形式要求自耕自食,从而得到正式确定。这使禅宗既能适应以小农经济为主的中国国情,贴近平民生活,又能保证禅宗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完全独立,从而摆脱对布施供养的依赖,为精神自由赢得重要的经济基础,农作因而也成为禅僧生活的重要内容;宜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就是江西农业发达地区之一。早在两汉时期,宜春的一些地方就“田畴膏腴,厥稻馨香,饭若凝脂”(南朝王孚《安成记》)。适宜的农耕条件,十分有利于农禅制的推行。僧人们在山区大力开垦,既满足了自身生存需要,又促进了山区的开发。南宋范成大在他《骖鸾录》中就提到,来到袁州仰山,发现“岭坂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苏辙游黄檗也惊叹“黄檗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寺庙僧人,为了寺院发展,除农作之外,也进行商品生产,加工农副产品,开设碓坊等。 第四,宜春文化欠发达。相对于教律繁复的北宗,禅宗理论典据多集中于几部经论,并且仅取旨意,不拘泥章句。禅宗各家语录,多运用接近于口语的文字,既琅琅上口,又浅显易懂。修行方式也极为简易,既不需诵读佛经,整日坐禅,也不需累世修行,认为只要摒弃妄念,就能得清净法身,立地成佛。宜春远离传统政治文化中心,处于偏远山区,封闭的小农经济使各地各自为政,受外界干扰、冲击少,民风朴实、自然,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禅宗自然容易在这里找到受众。宜春的地方官吏也对禅宗传法给予了大力支持,如唐朝末年,南平王钟传雄镇江西时,就把他在九峰山的故宅舍为寺院;时任江西观察使的裴休对黄檗希运深厚的佛学修为大为叹服,多次延入府署,专门请教,后又创建禅院,迎请希运传法。从此,黄檗宗风更盛。 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宜春成为禅林学子纷至沓来、心所向往之处。宜春禅院之多,僧人之众,全国罕有。如苏辙在高安《圣寿法堂记》中写道:“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而马祖兴于江西,于是洞山有价,黄檗有运,真如有愚,九峰有虔,五峰有观。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则诸方游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黄庭坚在《送密老住五峰山》中写道:“我穿高安过萍乡,七十二渡绕羊肠。水边林下逢衲子,南北东西古道场。” 禅风流韵在,宜春莲香飘。洞山、仰山,塔林掩映;宝峰、百丈,梵音清唱。禅林宗脉,依旧流播在这秀美的南国生态之地,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精神慰藉的选择。
禅宗之入中华,着一“心”字飙至。佛祖信手拈花,引来迦叶会心一笑。此后达摩一苇渡江,十年面壁,不立文字,一心而已。
禅意在无物,破我执,争灵魂之自由转向,可瞬间完成,以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六祖岭南开坛说法,反复开示,无非去物净心,洗新“自性”。
所以禅宗讲心悟,靠自觉,不与语,不作书,磨砖说镜,棒喝惊醒。其师承门风,颇似朴拙农夫,凭经验,重手授,多意会,身教每胜言教。所谓高僧,往往是颖悟之至,脱俗之至,手口俭约,心机深密。行思、怀让、马祖、怀海、良价、希运、慧寂莫不如是。且能吃苦头,忍饥寒,心游万仞,视通千里,又能发人之所未至,见地超卓。自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百年不遇。
禅入宜春,本流离颠沛在西赣崇山峻岭。其时中原鼎沸,北方之大,已安放不下一粒平静的禅心。如此,禅亦要逃离。遁向何方?栖身何处?自然成了一大问题。
马祖熟知情形,领建丛林道场,奔走无依的禅僧,终于得其所归。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创立天下清规,又为禅僧披上“精神架裟”。从此禅与丛林,唇齿相依,不曾分离。
宜春境内,于是名寺拔起,禅风盛行,修行取食,号称农禅。千年绵延,旧址历历。塔林、碑石、摩崖、古桥、老杏,禅以物存,物为禅迹。更兼老庙藏幽,古寺深隐,一如汉时明月秦时雄关,星辰夜伴,风雨不移,成为宜春独有资源,世人奇之、叹之、珍之。
偶或读偈,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如达摩“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味如淡醪,兴寄浅白。与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各异其趣,嚼之有味。自感偈句亦如古寺,人去庙空,韵致无穷。宝峰之疏苍,百丈之阔雄,洞山之幽深,黄檗之隐郁,仰山之聚秀。皆似偈句不朽,万山藏之至微。
当然,偈类诗却非诗。禅宗盛时唐诗勃兴。人之至情,引而唱咏,或触物伤世,或游旅羁愁,小桥流水,大漠孤烟,皆吐出胸襟,发为百世佳句。文人近禅,诗亦兼之。如晚唐诗人宜春郑谷尤善之。“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闻披短褐杖山藤,头不是僧心是僧。”郑谷筑草屋于仰山寺侧,禅声伴眠,偈诗佐酒。此等人物,大为禅庭增色,其时人文熠熠,当然并非郑氏一人。
由此观之,五家七叶,多出西赣,祖庭名寺,落土宜春。遂成五百里道场,两千年风流。禅宗圣地,世界禅都,自然不虚此名,世所称奇。禅老者宜春,有诗偈纪之,塔碑遗之,嘉木证之,寺庙存之。观其斑斑,念其苍苍,吊之凭之,百感交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千年禅老,风物何在?山水苍茫,闲愁乍起,有如云谷飞瀑,坠落为块垒,仰山积雪,堆白至山顶。此为乡愁者宜春,岂能不摇魂动心?
禅老乡愁,真正是宜春禅宗独有的精神资源。身临其境,只须观风望气,穿殿一揖,自能浸其氤氲,沧桑阅尽。其禅其愁,亦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生出多少惆怅与想像。以此揣测,吊古者、访禅者、问学者、得闲者、文旅者、修心者、养生者,莫不千里翘首,争相趋之。不知有多少人,缘此禅愁,为之动情。此物至为珍贵,犹如蔺相如之怀和氏璧,秦王欲得,虽割城池不与。贵无其价,是谓禅老乡愁。
禅宗文化,可以分为经典(禅文)、思想(禅语)、诗歌(禅诗)、书法(禅书)、绘画(禅画)、音乐(禅乐)、武术(禅武)、中医(禅医)、农耕(禅农)、素食(禅食)、茶道(禅茶)、慈道——慈悲之道和慈善之道(禅慈)、孝道(禅孝)等若干种类。
诗歌文化
《少林禅修歌》
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清规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少林弟子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
《少林精神》: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农禅立寺为根本,医禅济世救穷困;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惹祸只因搬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瞋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与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禅茶文化
禅宗文化标志 [1]
饮茶赋诗:茶助诗兴,诗借茶功清雅之至,佛茶品饮文人可论学,议事,佛门则叙道参禅,唐时以茶为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唐李白“江上一望”,“得九华之目”,“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山九芙蓉”,“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眼润肌骨”(仙人掌茶诗)唐刘禹锡“山外一见”使九华“尤物”兼备雄奇。更有赏茶之诗为千古绝唱“生抽芳茸鹰嘴芽,老郎封寄福仙家,今将更有湘江月,照山霏霏满碗花。”,“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全摘鹰嘴。斯须炒米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唐大诗人白居易的《两碗茶》“食休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日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饮茶之乐跃然纸上。另外一大诗人元稹,用生花之笔把茶叶描绘得淋漓尽致,其形式在唐诗中也别开生面,以单行排列犹如诗塔: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面对朝霞,淘洗古人今不倦,将知醉生丰堪垮。”唐文学家柳宗元酬友诗曰:“犹同甘露饮,佛事熏毗邻,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处。”唐政治家,独创颜体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在月夜啜茶与其挚友陆羽,僧皎然等以诗唱和,高雅之致:“泛花邀坐客,酒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颜攀月桂......”至于在九华山吟茶之作则不胜枚举:“霜过收松实,春深摘茗芽”;“犬吠披云客,花还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风”。“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玉花”描绘了九佛茶的采摘和品质,“频年飘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云拥奇峰天欲滴,家春乱石涧生花,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今日探函具乘兴,不知何处谪仙家。”清白元亮诗描绘更为详尽。“华僧虚云也身体力行”:“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樵又采茶,此刻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饮茶坐禅:也多有吟颂:清文渊阁大学士赵国麟赋诗“雪霁天晶一经深,肩舆岚气布袍侵,千松戴雪立峰顶,前竹拖水卧壑阴,梵见空中朝海峤,笙箫天半响云林,晚来喜雨僧察静,夜半茶佐苦呤。”明吴光裕诗:“秋风不语僧初定,茶火无烟鹤自回”。把饮茶坐禅描述得维妙维肖。用九华佛茶待客结缘,也有诗呤咏:清礼部尚书吴襄(青阳老田村人)“僧饷雨前园茶缘,樵采云外紫芝肥。”九华释希坦诗:“佳客才登席,高僧已起禅,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僧用“雨前茶”待客,可见人贵茶佳。骚人墨客以茶即兴之作也可为佛茶文化留下丰富的遗产:古人李世之诗:“碧芽抽颖一丛丛,摘取清芳悟苦空,不信西半禅味别,醍醐灌顶雪山中”,“禅榻清乡茗,呤亭笑向花。”“小亭茶泻松风细,香径杯停菊露浮”,“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清赵国麟《东岩咏》一诗把佛茶与文化 作了高度的概括:“半径白云飞作雨,满林冻雪缀成花。壑中阴雾铺银海,塔顶晴光映紫霞。一片袈裟藏佛骨,千秋溪水长云芽,于今岩下闵公墓,名并新罗宁有涯。”即使省府高官来九华也以茶赋诗和僧应答一时传为佳话;桂林栖:《登九华,赠甘露寺宽如》:“名山佛地访僧家,十五云阶上九华,半岭息肩甘露寺,一盘春笋佐香茶。”释宽如:《和桂林栖副省长登九华原韵》:“游览登陆大作家,旷观岁月若空华,看来逆旅比过客,明晤骚人乐饮茶。” 。
简况
编辑
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佛教讲坛上原来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产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像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惠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象,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也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有特色的宗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赵朴老说过,谈中国的宗教文化离不开禅宗。禅宗如一股源头活水,曾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过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借鉴。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大,影响深远,传播广的宗派之一。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西欧、北美传播。
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以为有三条可以总结:
一是禅宗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成规的宗教,而是开启智慧、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的宗教。禅宗的祖师们不盲目崇拜权威,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勇于改革创新,甚至敢于以“呵祖骂佛”的形式大胆创新。比如,六祖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见解,比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意境更胜一筹,这就是一种创新。而惠能的弟子对其又有所发展,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开宗演教、分灯续焰,相继创立五大宗派,“一花五叶”,“五叶流芳”。禅宗的这种创新的实质,是把印度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创新的过程,就是这种相结合、相适应,应时契机的过程。应随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合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创造出契合于中国人根机和心性的新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禅宗,也就不会有中国化的佛教。尽管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看来,提倡虚无寂灭、长生久视的出世文化取代不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在治理国家上儒家文化总是优于佛道两家文化,但不可否认,佛教文化中包含着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禅宗文化这样的瑰宝。
今天,开拓创新是我们时代的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我们需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包括鉴别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研究和总结我国宗教融人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而佛教可以凭依历史文化资源,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贡献。
二是禅宗有扎根人民的功夫。毛泽东同志说过:“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禅宗的历代祖师们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惠能出身贫寒,甚至不识字,是人民群众的代表。禅宗把宗教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即是道”。禅宗的方法也是根据人民大众的不同根机和心性而应机说法,因材施教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有的机锋棒喝,有的默然不语,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绕路说禅。禅宗的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等,留下大量的禅门公案,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公案在南岳衡山的佛教史上比比皆是。禅宗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宗教,它后来一改印度佛教僧侣不事劳动,依靠施舍生存的旧俗,发展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自耕自养、自性自度,进而广行利他事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源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就为人民所喜欢,就有持久的生命力。希望我国的佛教界在建立“人间佛教”上继续探索,使佛教在新的社会中贴近群众、贴近人民生活,造福社会,利乐人群。
三是禅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在南岳衡山,长期以来禅宗与道家共居一地,相敬如宾。佛道一家,并肩携手,共同建造了这内秀于文、外秀于林、五岳独秀的“文明奥区”。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需要佛教界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发挥更多的作用;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为凝聚人的灵魂,凝聚民族精神有所作为。我这样说,并非要回到魏晋与唐,或崇老或佞佛,几以佛老之是非为是非的时代,而是希望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都引导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使人不分信仰,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强弱,功不分先后,利不分大小,都一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